注意.png 注意: Medpedia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医疗或学术建议,请知晓。

经络学概论

经络概论

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 的循行分布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 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。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。经络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,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 诊断和治疗,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。

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。经, 有路径的含义,经脉贯通上下,沟通 内外,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;络,有网 络的含义,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, 较经脉细小,纵横交错,遍布全身。 《灵枢·脉度》说:“经脉为里,支 而横者为络,络之别者为孙。”

经络内属于脏腑,外络于肢节, 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,将人体脏腑 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; 并借以行气血,营阴阳,使人体各部 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 平衡。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, 循经取穴,针刺补泻等,无不以经络 理论为依据。所以《灵枢·经别》 说:“夫十二经脉者,人之所以生,病之所以成,人之所以治,病之所以起, 学之所始,工之所止也。”说明经络 对生理、病理、诊断、治疗等方面 的重要意义,而为历代医家所重视。

经络的命名

经络系统大都以阴阳来命名。 一切事物都可分为阴和阳两方面,两者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。经络的命 名就包 含有这种意思。一阴一 阳衍 化为三阴三阳,相互之间具有对应关系(表里相合)。

太阴-----阳明 、 少阴-----太阳 、 厥阴-----少阳 三阴三阳是从阴阳气的盛衰(多 少)来分:阴气最盛为太阴,其次为少阴,再次为厥阴;阳气最盛为阳明,其 次为太阳,再次为少阳。《素问·至 真要大论》说:“愿闻阴阳之三也, 何谓?”“气有多少异用也。”“阳明何谓也?”“两阳合明也。”“厥阴何也?”“两阴交尽也”。

三阴三阳的名称广泛应用于经 络的命名,包括经脉、经别、络脉、 经筋都是如此。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(手太阴、手少阴、手厥 阴),外侧的为手三阳(手阳明、手太 阳、手少阳);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 (足阳明、足太阳、足少阳),内侧的为足三阴(足太阴、足少阴、足厥 阴)。从手足(上下肢)阴阳的命名可 以看出,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四肢的关 系是最为密切的。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 关于十一脉的两种写本(第二种又分甲、乙两种本子,文字基本相同),这 是较《内经》为早的古代经络学说 文献。十一脉的名称,是以“臂” “足”分阴阳,与手足分阴阳的意义是一致的。

经络系统组成

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,是以 十二经脉为主,其“内属于府藏,外 络于肢节”,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,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。十二经别,是 十二经脉在胸、腹及头部的重要支 脉,沟通脏腑,加强表里经的联系。 十五络脉,是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 躯干前、后、侧三部的重要支脉,起 沟通表里和渗灌气血的作用。奇经 八脉,是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,对其余经络起统率、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。此外,经络的外部,筋肉 也受经络支配分为十二经筋;皮肤也 按经络的分布分为十二皮部。

十二经脉概述

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。“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府藏,外络于支节”,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:内部,隶属于脏腑;外部, 分布于躯体。又因为经脉是“行血气”的,其循行有一定方向,就是所 说的“脉行之逆顺”,后来称为“流注”;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 系,就是所说的“外内之应,皆有表里”。

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

循行走向是:手三阴经从胸走手,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,足三阳经从头走 足,足三阴经从足走腹(胸)。正如 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所载:“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,手之三阳从手走头,足 之三阳从头走足,足之三阴从足走腹。”

奇经八脉概述

奇经八脉是督脉、任脉、冲脉、带脉、阴维脉、阳维脉、阴跷脉、阳跷脉的总称。它们与十二正 经不同,既不直属脏腑,又无表里配 合关系,“别道奇行”,故称“奇 经”。八脉中的督、任、冲脉皆起于 胞中,同出会阴,称为“一源三岐”, 其中督脉行于腰背正中,上至头面;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,上抵颏部;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,环绕口唇。 带脉起于胁下,环行腰间一周。阴维 脉起于小腿内侧,沿腿股内侧上行, 至咽喉与任脉会合。阳维脉起于足 跗外侧,沿腿膝外侧上行,至项后与 督脉会合。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,随 足少阴等经上行,至目内眦与踵阳跷 脉会合。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,伴足 太阳等经上行,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,沿足太阳经上额,于项后会合足 少阳经。

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 二经之间,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两方 面。其一,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 系。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、功能相 似的经脉联系起来,达到统摄有关经 脉气血、协调阴阳的作用。督脉与 六阳经有联系,称为“阳脉之海”, 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;任脉 与六阴经有联系,称为“阴脉之海”, 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;冲 脉与任、督脉,足阳明、足少阴等经 有联系,故有“十二经之海”、“血 海”之称,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 用;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;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, 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;阴阳跷脉主持 阳动阴静,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。其二,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。当十二经脉及脏 腑气血旺盛时,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, 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,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。

冲、带、跷、维六脉腧穴,都寄 附于十二经与任、督脉之中,惟任、 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,故与十二经 相提并论,合称为“十四经”。十四 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、病候及所 属腧穴,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,在 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 础。十四经循行分布如图。

经络的功用

1.经络的生理功能

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的作 用。人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、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,虽 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但又共同进行 着有机的整体活动,使机体的内外上 下保持着协调统一,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。而这种相互联系,有机配合主 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 实现的。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 横交错、入里出表、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,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 之间,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, 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,如《灵枢·海论》说:“夫十二经脉者,内属于府藏,外络于肢节。”

经络具有运行气血,濡养周身, 抗御外邪,保卫机体的作用。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 养濡润,才能够发挥其正常作用。气 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,必须 依赖经络的传注,才能输布周身,以 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,维持 机体的正常功能,如营气之和调于五 脏,洒陈于六腑,这就为五脏藏精,六 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。所以《灵枢·本藏》说:“经脉 者,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,濡筋骨,利 关节者也。”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 运行气血,调节阴阳和濡养全身的作 用。由于经络能“行血气而营阴 阳”,营气运行于脉中,卫气行于脉 外,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,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,起到了抗御外邪, 保卫机体的作用。故《灵枢·本 藏》说:“卫气和则分肉解利,皮肤调柔,腠理致密矣。”

2.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

(1)说明病理变化

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,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。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,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,由浅 入深。如外邪侵袭肌表,初见发热、 恶寒、头痛身疼等症,由于肺合皮毛,外邪循经内舍于肺,继而可见咳嗽、 喘促、胸闷、胸痛等肺的病症。《素问·谬刺论》说:“夫邪之客于 形也,必先舍于皮毛,留而不去,入舍于孙脉,留而不去,入舍于络脉,留而 不去,入舍于经脉,内连五脏,散于 肠。”指出了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脏腑的传变途径。此外,经 络也是脏腑之间、脏腑与体表组织 器官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渠道。例如,心移热于小肠,肝病影响到胃,胃病影响到脾等,这是脏腑病变通过经 络传注而相互影响的结果。内脏病 变又可通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 官,如肝病胁痛,肾病腰痛,心火上炎 可致舌部生疮,大肠、胃腑有热可致牙龈肿痛等等。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。

(2)指导辨证归经

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 脏腑络属,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 证,因而在临床上,就可以根据疾病 所出现的症状,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 及所联系的脏腑,作为辨证归经的依 据。例如,头痛一症,即可根据经脉 在头部的循行分布而辨别,其痛在前 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,痛在两侧者多 与少阳经有关,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 经有关,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 关。又如胁肋与少腹是肝经所过,故 两胁疼痛或少腹痛,多与肝经有关。 此外,某些疾病的过程中常发现在经 络循行通路上,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 穴位上,有明显的压痛、结节、条索 状等反应物,和皮肤形态变化、皮肤 温度、电阻改变等,也有助于对疾病 的诊断。如肠痈患者,有时在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出现压痛;长期消化不 良的病人,有时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。临床上采用循经诊察,扪穴诊 察,扪穴诊察,经络电测定等方法检查有关经络、腧穴的变化,可作诊断参考。

(3)指导针灸治疗

针灸治病是通过刺灸腧穴,以疏通经气,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 能,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。针灸选穴, 一般是在明确辨证的基础上,除选用 局部腧穴外,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, 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,便选用该经 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 远部腧穴来治疗。《四总穴歌》所 说:“肚腹三里留,腰背委中求,头项 寻列缺,面口合谷收”就是循经取穴 的很好说明,临床应用非常广泛。例如,胃痛循经远取足三里、梁丘;胁 痛循经远取阳陵泉、太冲等。又如头痛,因前头痛与阳明经有关,可循 经远取上肢的合谷穴,下肢的内庭穴 治疗等等。此外,根据皮部与经络脏 腑的密切联系,临床上用皮肤针叩刺 皮肤,皮内针埋藏皮内来治疗脏腑经脉的病症;根据菀陈则除之的理论, 又可通过刺络出血的方法来治疗一些常见病,如目赤肿痛刺太阳出血, 咽喉肿痛刺少商出血,急性腰扭伤刺 委中出血等等;经筋的病侯,多表现为拘挛、强直和抽搐等症,治疗多以 局部取穴,所谓“以痛为输”。这些 都是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方面的体现。

经络不仅在人体生理功能上有 重要作用,而且是临床上说明病理变化,指导辨证归经和针灸治疗的重要 理论依据,故《灵枢·经脉》说: “经脉者,所以能决死生,处百病,调虚实,不可不通。”

经络各论

  • 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阳明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、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在胸腹任脉旁开第二侧线及下肢内侧前缘, 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 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外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在腰背第一、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后缘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 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第一侧线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 部。
  • 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在上肢 外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在下肢的 外侧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  • 足厥阴肝经主要分布在下肢内 侧的中间,其络脉、经别与之内外连接,经筋分布其外部。

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

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占有极 为重要的位置,它对十二经脉、经别、络脉起广泛的联系作用,并有主 导地调节全身气血的盛衰。现就其 综合作用说明如下:

1.沟通、联络作用

奇经八脉多数从十二经脉分出, 在其循行分布过程中,与其它各经互相交会,沟通了各经络之间的关系。例如阳维联络各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、哑门;阴维联络各阴经交会 于任脉的天突、廉泉。手足三阳经, 交会于督脉的大椎;足三阴经,交会于任脉的关元、中极。督脉、任脉、冲脉之间又互相沟通,冲脉还与 足少阴、足阳明相联系,称为十二经脉之海;带脉横绕腰腹,联系着纵行于躯干的各条经脉。这些都说明,奇 经八脉对十二经和有关脏腑起着各 种不同性质的联系作用。

2.统率、主导作用

奇经八脉将性质作用相类似的 经络组合在一起,并起统率和主导作用。督脉为“督领经脉之海”、 “阳脉之海”,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 冲脉为“十二经之海”和“血海”, 即指这种作用。因督脉是人体诸阳 经脉的总汇,同时与肾、脑、肝经有 密切联系,故它的功能是督领阳气和 真元。任脉具有妊养和总调阴经脉 气的功能,因人身以气为阳、血为阴, 妇女胎、产、经、带诸病,与阴血关 系密切,故有“任主胞胎”之说,说 明任脉对诸阴经起主导和统率作用。冲脉起于胞中,对十二经脉五脏 六腑有密切关系,故又称“十二经脉 之海”和“五脏六腑之海”。督脉 主一身之阳气,任脉主一身之阴气, 对五脏六腑、十二经脉均有重要影 响。带脉则有约束躯体各条经脉,调 节其经气的功能。阴阳脉主肢体 两侧之阴阳,阳主持阳气,阴主持阴气,对分布于下肢内、外侧的阴 经和阳经有着统率和协调的作用。 阴阳维脉有“维系”、“维络”人 身阴经和阳经的功能,阳维脉主宰一 身之表,阴维脉主宰一身之里。奇经八脉主要是通过它对十二经脉的组 合而起统率和主导的作用。

3.渗灌、调节作用

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,当十二经脉和脏腑之气旺盛时,奇经则加以储蓄;当十二经脉 生理功能需要时,则奇经又能渗灌和 供应,因此奇经起调节和溢蓄正经脉 气的作用。《难经·二十九难》曾 以湖泊与河流的关系作譬喻:“比于 圣人图设沟渠,沟渠满溢,流于深湖, 故圣人不能拘通也。而人脉隆盛入 于八脉而不环周,故十二经亦不能拘 之。”《素问·痿论》说:“冲脉若 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”。溪谷, 概指肌肉间的穴位,可见冲脉在渗灌 全身气血中起重要作用。李时珍 《奇经八脉考》还说:“其流溢之气, 入于奇经,转相灌溉,内温脏腑,外濡 腠理。”均说明奇经有溢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渗灌于周身组织的作用。冲任二脉又能涵蓄肾气,《内经》论 述肾气充盛,则“任脉通,太冲脉(即 冲脉)盛,月事以时下”;“血气盛 时充肤热身,血独盛则澹渗皮肤、生 毫毛”。冲脉上行则“渗诸阳”、 “灌诸精”,下行则“渗三阴”及 “诸络”,以及阴维脉和阳维脉能“灌溉诸经”等,都说明奇经的渗灌和调节气血的作用。